邱坤良:橘化為枳
原文出處 :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4/6392155.shtml
節錄:
現在的台灣人思想觀念遠比早前開明,但面對文化事務,普遍還是講求簡單而有明白答案,可以看、可以摸、可以拿的「物件」。談文化問題也先確定其形狀、顏色,再據以旁徵博引。其實文化的本質有如海水,不單是藍色,也不單是黑色、土色或綠色,而是多層次而又混合的顏色。
放眼台灣當今藝術、文化界,最聰明的人才不是從事藝術創作,就是經營藝文團體,公家單位也常需借重他們的經驗與能力。有些藝文人士願意在公部門、學校專 職,才能安心創作或經營事業,這是台灣特別的生態環境,與企業界、工程界至少表面嚴守分際的情形大不相同,是好是壞,很難一概而論。有私人事業的藝文人士 被力邀在公部門、學校服務,捨私從公,開創新局,受人尊重者有之;但汲汲營營,呼群保義,公私不分者亦非絕無僅有。
文化問題何者重要,何者不重要,常屬主觀價值判斷。「有力者」認為重要,或上層交辦,疾疾如律令,奔走遊說,視為個人的志業,而在折衝過程政治化處理, 「文化」往往愈變愈複雜。相反地,當事人沒有興趣的議題,像打太極拳般,化解於無形。既不多作無謂的討論,也不必一口回絕,交給研發單位研發即可。文化事 務確實需要一套制度,也要有明確的政策與方向,多元開放的台灣並非欠缺文化政策、理念,也不短少文化行政幹才,「人」的問題才是最大的變數。歷來與文化相 關的爭議點,多不在政策與制度層面,而出於人為因素。